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作為主辦單位,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昌平分局、北京市昌平區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昌平區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人民政府、北京銘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作為承辦單位,現舉辦“明文化文博旅綜合體項目國際方案征集”活動。本次方案征集活動將公開邀請具有相關策劃或運營及設計經驗的機構前來申請應征,提交資格預審申請文件(以下簡稱“申請文件”)。通過資格預審選取6個應征人參加征集活動,并提交應征成果。
1.2項目位置:明文化文博旅綜合體項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景區南側,屬昌平新城范圍內,位于昌平新城CP00-0101街區。
周邊分布有豐富的文旅資源、商服資源及科研產業,如明十三陵、居庸關長城、銀山塔林、白浮泉址、八達嶺奧萊、樂多港、未來科學城、南口產業園等。
1.3項目定位:明文化文博旅綜合體項目以明文化為核心打造為
——全球最知名的明文化交流基地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明文化主題展示區
——首都西北部世界遺產特色文博旅商圈
全方位多維度展示明代恢弘氣象、多彩歷史和燦爛文明,傳承優秀文化與深度體驗式消費相結合的文化博覽旅游綜合體。
(1)區域研究范圍
區域研究范圍以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為核心,統籌研究周邊區域,包括銀山塔林、居庸關、南口、永安古城、樂多港、白浮泉遺址、鞏華城、昌平新城濱河森林公園等文化、商服、產業資源,可考慮擴大至昌平老城、未來城東區等城市重要功能區。
結合昌平北部文旅資源、商服資源及科研產業布局,區域聯動,布局共謀,形成最佳的功能組合和運營模式,打造區域級文旅商圈,重振京西北游線。
(2)風貌協調范圍
考慮到區域建筑風貌與世界文化遺產的協調關系,將設計范圍所在的昌平新城CP00-0101街區范圍劃定為風貌協調范圍,總面積約662.7公頃。
(3)設計范圍
設計范圍位于地鐵十三陵景區站周邊,屬CP00-0101街區,用地面積約38.85公頃。
(1)運營策劃與功能業態研究
根據昌平分區規劃對區域的定位和要求,結合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統籌周邊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明文化主題旅游集聚區;做強明文化游,以十三陵門戶區建設為龍頭,結合展覽、旅游服務、文化交流、演藝等功能保護好昌平歷史文化金名片。分別從區域層面、項目層面結合周邊資源布局及發展情況開展運營策劃、功能業態等工作,進行系統性研究。
區域層面:主要面向區域研究范圍進行研究工作,包括區域研究、市場分析、產業策劃、游線組織與策劃、運營模式等內容。
項目層面:主要面向設計范圍與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范圍進行研究工作,包括基地分析、“明”文化破題、客群分析、功能定位、產業策劃及核心產品打造、運營模式及分期發展思路、經濟測算等內容。
(2)城市設計
在運營策劃與功能業態研究基礎上開展城市設計工作。
風貌協調范圍內主要工作應充分考慮淺山區山水景觀格局,注重山體的視線關系,處理好區域內建筑風貌與世界文化遺產、周邊山水格局的協調關系。包括但不僅限于建筑風格、體量、高度、布局、材質、第五立面等方面,形成尺度適宜、協調統一,與世界文化遺產風貌與周邊山水格局相融合、具有區域特色的整體城市風貌。
設計范圍內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用地功能布局、建筑規模及功能、空間形態與建筑風貌、交通系統引導、公共空間、地下空間、建筑及場地示意性方案、基礎設施及生態保障等內容。
1.6征集方式:國際公開征集。
1.7征集設計周期:約90天。
主辦單位: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昌平分局、北京市昌平區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昌平區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人民政府、北京銘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征集組織機構:北京科技園拍賣招標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單位: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規院弘都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科技園拍賣招標有限公司
郵政編碼:100089
聯系電話:010-82575837/5803/5131/5731—813/276
傳真:86-10-82575350
E-mail:kejiyuan08@126.com
4.1應征申請人(以下簡稱“申請人”)應為合法注冊的法人實體或由合法注冊的法人實體組成的項目聯合體。
4.2應征申請人應具有承擔本征集項目策劃或運營和城市設計的專業技術能力。
4.2.1策劃或運營的專業技術能力要求如下:
應征申請人應具有相關的策劃或運營經驗和業績,并能提供與此相關的證明資料。
4.2.2城市設計的專業技術能力要求如下:
4.2.2.1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設計機構應具有城鄉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甲級或城鄉規劃編制甲級或建筑行業(建筑工程)設計甲級及以上資質。
4.2.2.2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申請人須依本國或本地區的管理規定具有城市規劃或城市設計或建筑設計的執業許可或經營許可。港澳臺設計機構的資格要求參照境外設計機構資格要求的規定。
4.2.2.3應征申請人應具有相關的城市設計經驗和業績,并能提供與此相關的證明資料。
4.3上述具有相應資質或資格的機構可單獨提出應征申請,也可組成聯合體共同提出應征申請,但需以聯合體協議書明確聯合體的牽頭單位和各自職責。組成項目聯合體的各成員單位不得再以自己的名義單獨申請應征,也不得同時加入本項目其它聯合體申請應征。
4.4應征申請人的項目負責人須由應征申請人單位中具有類似項目的策劃或運營或設計經驗的人員擔任。
4.5本項目接受聯合體應征。
4.5.1聯合體的各成員應共同簽署一份聯合體協議。
4.5.2組成項目聯合體的各成員單位不得再以自己的名義單獨申請資格預審,也不得同時加入本項目其它聯合體申請資格預審。
4.5.3除聯合體的成員外,參加征集的應征人之間不應存在關聯關系。
4.6除上述條款外,當本次征集活動主辦單位提出合理要求時,應征申請人應繼續補充提供符合響應要求的資格證明文件。
本項目的資格預審文件在北京科技園拍賣招標有限公司網站下載。
有意向參加應征的申請人需先在北京科技園拍賣招標有限公司網站(www.bkpmzb.com)下載資格預審文件領取登記表,填寫完成后以Word版本E-mail至征集指定郵箱kejiyuan08@126.com或遞交至北京科技園拍賣招標有限公司,征集組織機構收到登記表后,再將資格預審文件的下載密碼發送給申請人。
獲取資格預審文件的時間為2025年2月10日至2025年2月19日17:00 (中國北京時間,下同)。北京科技園拍賣招標有限公司網站將于2025年2月10日09:00開通。
申請文件遞交的截止時間為2025年2月24日17時00分,申請人應在遞交截止時間之前將申請文件遞交至征集組織機構。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和征集組織機構將拒絕接收逾期送達的申請文件。
本公告在中國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www.cebpubservice.com)、中國政府采購網(www.ccgp.gov.cn)、北京科技園拍賣招標有限公司網站(www.bkpmzb.com)同時發布。本公告的修改、補充以上述網站發布的內容為準。
8.1知識產權
8.1.1 本次方案征集接收的所有有效的應征文件均不退回。
8.1.2 應征規劃設計文件和設計成果的知識產權由主辦單位與應征人共同享有。
8.1.3 應征人對其應征設計文件享有署名權,在征得主辦單位書面同意后可通過傳播媒介、專業雜志、書刊或其他形式評價、展示其應征設計文件的相關內容。除應征人的設計標準、設計導則和繪圖元素以外,應征人不得將應征設計文件及設計成果用于其他的設計項目。
8.1.4 應征人應保證提交的應征設計文件及設計成果在中國境內或境外沒有且不會侵犯任何其他人的知識產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權、專利權)或專有技術或商業秘密。應征人應保證,如果其應征設計文件使用或包含任何其他人的知識產權或專有技術或商業秘密,應征人應已經獲得權利人的合法、有效、充分的授權。應征人因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或專有技術或商業秘密所引起的全部賠償責任應由應征人承擔。
8.1.5主辦單位有權在本項目的規劃設計中使用應征人提交的規劃設計成果,主辦單位在項目的規劃設計中或在規劃設計方案調整綜合時可以全部或部分使用應征規劃設計成果的內容,也可以對其進行修改。主辦單位不得將應征設計文件及設計成果用于本項目以外的其他項目。
8.1.6 主辦單位可以對所有應征設計文件及設計成果印刷、出版和展覽,并可通過傳播媒介、專業雜志、書刊或其他形式評價、展示、宣傳應征設計文件及設計成果,但應注明設計機構的名稱。
8.1.7應征建筑設計方案(如果有)的著作權歸屬于應征人。建筑設計方案使用權轉讓事宜另行協商。
8.2應征設計補償金
主辦單位將向按征集文件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提交了有效應征文件的應征人支付應征設計補償金,未被推薦為優勝設計方案的每個應征人80萬元,被推薦為優勝設計方案但未被確定為中選方案的每個應征人90萬元(上述費用包含中國境內、外應繳納的各項稅費,下同)。當應征人出現下列情況時,主辦單位不予支付補償金:
(1) 應征人未按規定時間提交應征文件;
(2) 應征人提交的應征文件經專家委員會評審被認定為未對征集文件要求作出實質性響應;
(3) 應征人被取消應征資格。
8.3獎項和獎金的設置
本次方案征集設優勝獎3名。
8.4征集后續工作:主辦單位將從獲得優勝獎的應征人中選擇1名作為中選人,中選人將獲得160萬元(含稅)的運營策劃及城市設計的合同(含配合方案綜合單位完成方案整合、優化調整費)。
中選人須配合方案綜合單位完成明文化文博旅綜合體項目城市設計方案整合、優化調整工作。
8.5適用法律
本次征集活動本身及與本次活動相關的文件所適用的法律和法規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和法規。
8.6語言
資格預審文件以及與資格預審文件相關的補充文件和澄清文件均使用中文書寫。申請文件應使用中文書寫,申請人隨申請文件提供的證明文件和印刷品可以使用另一種語言,但應附中文譯本。在中文與其他語言的意思表達不一致時,以中文為準。
8.7解釋權
本次征集活動的最終解釋權歸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