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內容及規模
二期工程處理規模為1500t/d
項目簡介
憑借過硬技術實力和創新設計理念,上海市政總院繼建成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項目一期EPC工程后,聯合上海建工四建集團承擔二期EPC工程。
二期工程處理規模為1500t/d,其中餐廚垃圾900t/d,廚余垃圾600t/d。建成后,老港基地濕垃圾處理規模將達到2500t/d,大幅提高上海濕垃圾處理能力,為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處置提供設施保障。
兩期工程互聯互通、協同共享
二期工程依據分類前后老港濕垃圾的特性變化,充分吸收一期工程的運行經驗,繼續采用主流“預處理+厭氧”工藝對濕垃圾進行全程處理,在傳統的“餐廚濕式,廚余干式”厭氧處理的基礎上,強化了濕垃圾液相協同、固相協同處置工藝,以適應濕垃圾組分和含水率變化,顯著提升系統運行的穩定性。
一、二期各系統間通過公共管廊實現漿料、沼氣、蒸汽互聯互通,便于物料、熱能、公輔系統的集中調配,實現處理全過程的降本增效。
已投運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項目一期
探索多模式資源化途徑
二期工程在一期濕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處理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模式資源化利用途徑,凸顯垃圾分類收集、分質處理的系統優勢,深度挖掘垃圾分類的新價值。
引進全自動立體高效黑水虻養殖技術,將部分濕垃圾有機固渣轉變為高附加值的生物蛋白和有機肥;
探索“沼渣+蟲糞+碳酸氫銨”制取生態復混肥技術,利用基地老齡滲濾液汽提脫氨產生的碳酸氫銨,補強干化沼渣的肥力;
探索預處理產生的毛油深度資源化利用技術,形成“建設、運營、銷售”一體化模式。
踐行生態循環新理念
城市生活垃圾中的有機物,產生于農田,變廢于城市,消納于處置場。踐行生活垃圾分類,讓有機物回歸農田、實現生態循環,變得簡單而經濟。
二期工程保留的林地,努力打造“環保生態園”,在營造自然質樸廠區環境的同時,引入“產、學、研、游玩、教育”五位一體的新模式,將“生物蛋白飼料、生態養殖、有機復混肥”有機融合,建設“虻基魚塘”示范工程,實體宣傳展示垃圾分類的現實意義。
二期工程處理規模為1500t/d,其中餐廚垃圾900t/d,廚余垃圾600t/d。建成后,老港基地濕垃圾處理規模將達到2500t/d,大幅提高上海濕垃圾處理能力,為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處置提供設施保障。
兩期工程互聯互通、協同共享
二期工程依據分類前后老港濕垃圾的特性變化,充分吸收一期工程的運行經驗,繼續采用主流“預處理+厭氧”工藝對濕垃圾進行全程處理,在傳統的“餐廚濕式,廚余干式”厭氧處理的基礎上,強化了濕垃圾液相協同、固相協同處置工藝,以適應濕垃圾組分和含水率變化,顯著提升系統運行的穩定性。
一、二期各系統間通過公共管廊實現漿料、沼氣、蒸汽互聯互通,便于物料、熱能、公輔系統的集中調配,實現處理全過程的降本增效。
已投運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項目一期
探索多模式資源化途徑
二期工程在一期濕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處理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模式資源化利用途徑,凸顯垃圾分類收集、分質處理的系統優勢,深度挖掘垃圾分類的新價值。
引進全自動立體高效黑水虻養殖技術,將部分濕垃圾有機固渣轉變為高附加值的生物蛋白和有機肥;
探索“沼渣+蟲糞+碳酸氫銨”制取生態復混肥技術,利用基地老齡滲濾液汽提脫氨產生的碳酸氫銨,補強干化沼渣的肥力;
探索預處理產生的毛油深度資源化利用技術,形成“建設、運營、銷售”一體化模式。
踐行生態循環新理念
城市生活垃圾中的有機物,產生于農田,變廢于城市,消納于處置場。踐行生活垃圾分類,讓有機物回歸農田、實現生態循環,變得簡單而經濟。
二期工程保留的林地,努力打造“環保生態園”,在營造自然質樸廠區環境的同時,引入“產、學、研、游玩、教育”五位一體的新模式,將“生物蛋白飼料、生態養殖、有機復混肥”有機融合,建設“虻基魚塘”示范工程,實體宣傳展示垃圾分類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