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庫區邊坡地質災害智能診斷與預警系統研究公開招標項目招標公告
1.招標條件
本項目已具備招標條件,現對該項目進行公開招標。
本項目采用全電子招投標方式。
2.項目概況與招標范圍
近年來我國建成運營了一大批高壩大庫。由于調洪、發電等要求,水庫的水位經常變化,顯著改變了庫區邊坡的水文地質環境。例如我國大渡河瀑布溝水庫總庫容53.37億m³,正常蓄水位850m,其水位變幅達60m。而且,庫區邊坡會遭遇地震、降雨和人為擾動等多類荷載作用,容易出現滑坡等地質災害,嚴重威脅到水庫的安全和效益。譬如,1963年意大利瓦依昂特水庫發生近3億方巨型滑坡,導致水庫報廢、3000余人喪生。合理評價庫區邊坡的地質災害風險并進行預警,對于保證水庫運行安全和評估環境影響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盡管現在邊坡監測水平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水電站庫區邊坡地質災害風險的預報預警仍然主要依賴于經驗判斷,缺乏有效的理論方法。因此,需要在監測系統基礎上發展邊坡地質災害智能診斷與預警系統。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水電工程、管理企業都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大渡河公司適時提出并推進“智能企業”建設,通過“大感知-大傳輸-大儲存-大計算-大分析技術群落”的公共技術支撐,將有層級的“物理企業”和無層級的“數字企業”協同融合,使水電企業呈現自動預判、自主決策、自我演進的智能化運行狀態。作為智能企業安全風險管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庫區邊坡災害以實現信息感知、災害診斷和風險預警一體化為核心,以強化機理分析基礎、提升工程安全性能、提高生產工作效率為目標,具有“動態化、精準化、自動化、智能化”等優勢,可以克服“勘察-設計-施工”傳統工程單向思路的局限,最大限度的降低或避免地質災害造成損失。
庫區邊坡地質災害智能診斷與預警系統涉及多學科交叉,需要研究巖土大數據分析、融合、標準化的理論作為支撐。因此,大渡河庫區邊坡地質災害智能診斷與預警系統研究應瞄準工程重大需求和國際學科前沿,密切結合工程需要,統一部署、逐步推進,形成創新性強、水平高、實用價值大的系列化研究成果。作為這一規劃的第一步,本項目擬依托瀑布溝等大型水庫邊坡,通過理論分析、模型試驗、現場監測和數值模擬等手段開展深入研究,重點突破邊坡安全極限和邊坡群耦合分析等基礎理論,形成基于“信息感知”的庫區邊坡地質災害智能診斷與預警系統,并實現與大渡河公司現有智能企業的相關系統的對接,從而有效提升大渡河公司管轄水電站庫區邊坡的管控能力,同時提升我國邊坡防災減災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能力,為保障大型庫區安全提供科學支撐。
基于此,選取典型邊坡各類安全監測設備設施齊全,監測數據歷史序列長,已經過部分工程治理的瀑布溝水電站庫區邊坡作為研究對象,開展課題研究。
2.1項目概況
(1)工程概況
瀑布溝水電站位于四川省大渡河中游漢源縣和甘洛縣接壤處,距成都直線距離200km,距上游漢源、石棉兩縣城分別約28km、80km,其下游9km處有成昆鐵路漢源車站,壩址附近可通鐵路和公路,交通方便。瀑布溝水電站正常蓄水位850.00m,汛期運行限制水位841.00m,死水位790.00m,正常運行水位變幅為60m,總庫容53.37億m³,最大壩高186m,是大渡河中游的控制性工程。樞紐建筑物由礫石土心墻堆石壩、左岸地下廠房系統、左岸泄洪洞、左岸岸邊溢洪道、右岸放空洞及尼日河引水工程等組成。電站裝機容量360萬kW,保證出力92.6萬kW,年發電量147.9億kW·h。
瀑布溝水電站所處漢源縣屬川西南山地亞熱帶氣候區,地勢山高谷深起伏較大,從河谷到低山、低山到中山,有亞熱帶、溫帶、亞寒帶之分。氣候的特點垂直變化顯著,降雨量集中,河谷地區較干熱少雨,河谷低中山地帶有向川西南干熱河谷氣候過渡的特色。年平均氣溫17.7℃,最高氣溫40.9℃,極端最低氣溫-3.3℃。多年平均年蒸發量1395.6mm,多年平均相對濕度68%,最大風速15.3m/s,多年平均年降水量748.4mm,歷年最大日降水量168.2mm,年平均降水日數143天。
(2)庫區邊坡情況
瀑布溝水電站壩前拉裂變形體是工程運行期關注的重點,庫首右岸拉裂變形體(以下簡稱“拉裂體”)位于大壩壩軸線右岸上游約780m處,此處自然谷坡大致走向為近SN向,谷坡總體呈折線狀,地形上呈陡—緩—陡-緩(下陡上緩)的變化,地貌上呈現出槽脊(溝梁)相間的梳狀地貌形態。谷坡坡度在980m高程以下近50°,980m高程以上近40°。2003年2月,由于受右岸低線公路施工(采用硐室大爆破方式開挖)的影響,同時路塹邊坡嚴重超挖形成岸坡切腳,加之坡體特有的地質條件,岸坡出現坡體松弛變形和表層覆蓋層(松散堆積體)的失穩,地質上定為右岸拉裂變形體(以下簡稱拉裂體)。該拉裂變形體距大壩非常近、方量較大、位置較高,故其破壞方式、穩定狀況、發展趨勢等直接影響電站運營期間地下廠房取水口和大壩的安全。根據拉裂變形體的地形地貌、巖體結構特征、堆積物特征和變形破壞現象,在平面上將拉裂變形體按高程分為I、II兩個大區,其中II區依據拉裂變形體中、下部坡體的變形破壞特征又細分為3個亞區。I區主要包括變形拉裂體高高程緩坡平臺和后緣拉裂縫為主體的高高程(分布在970m高程以上)部分。II區為拉裂變形體I區以外的中、下部坡體部分。截止2018年12月,前后進行了三期加固工程。
瀑布溝水電站位于川滇南北構造帶北段東側,為南北向與北西向、北東向三大構造的復合區,在大地構造部位上屬揚子準地臺西部之二級構造單元上揚子臺褶帶范疇。壩址和庫首段處于南北向的漢源—昭覺斷裂與宜坪—美姑斷裂所切割的相對穩定的瓦山斷塊上。
區內出露地層以震旦系下統陸相酸性火山熔巖、火山碎屑巖和澄江期花崗巖為主;庫中段則由上震旦統~古生界碳酸鹽巖、中生界紅層和下更新統昔格達組地層組成。此外,河谷、支溝及兩岸谷坡,尚有零星的第四系沖洪積、冰水河湖相堆積或坡崩積等松散層分布。
區內巖體以弱、微風化為主,風化深度與巖性及地形地貌有關??傮w而言,花崗巖較玄武巖、流紋斑巖、凝灰巖風化深度大;聲波縱波速度測試資料也反映同級別風化程度的巖石,區內以凝灰巖波速最低,玄武巖次之,花崗巖最高,故凝灰巖為主的岸坡風化卸荷深度相對較大,巖體也相對較為破碎;高高程(右岸750m以上、左岸850m以上)比低高程(右岸750m以下、左岸850m以下)巖體風化深度大,且有強風化分布;古河道下部、單薄山脊巖體風化深度大,且有強風化帶分布。
區內四大巖體均屬堅硬巖??傮w來說,岸坡巖體變形破壞表現不強烈,變形強度和類型與巖性和地形地貌有關。較明顯的有兩處:一是庫首右岸玄武巖傾倒拉裂變形體,即右岸壩前古拉裂體及其上游側的拉裂變形體;二是壩下游左岸花崗巖崩塌(滑)體。此外,右岸凝灰巖,受小斷層和巖性接觸帶弱面影響,似層面、節理裂隙發育,巖體呈碎裂鑲嵌結構,完整性差,岸坡表面巖石在風化卸荷作用下,撒落強烈,岸坡穩定性較差。
區內小型沖溝少且切割不深,泥石流活動較弱。樞紐區下游7km處,右岸發育有著名的泥石流溝利子伊達溝,據文獻記載,該溝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大型泥石流活動,最近于1981年7月9日發生的泥石流,造成成昆鐵路大橋沖毀,列車顛覆的嚴重自然災害。
(3)庫區邊坡監測情況
拉裂變形體安全監測主要包括拉裂體內部變形監測、外部變形監測、滲透壓力和支護體應力監測。目前在測的主要監測設施見下表。
表2-1 拉裂體監測設施布置及運行情況
監測項目 |
儀器名稱 |
設計 數量 |
單位 |
運行數量 |
監測頻次 |
備注 |
|
人工 |
自動 |
||||||
變形監測 |
垂直測斜孔 |
10 |
個 |
9 |
1次/1月 |
/ |
IN08垂直測斜孔于2010年8月被當地村民破壞、IN09垂直測斜孔因拉裂體第三期加固工程自2016年12月開始停測,2019年9月恢復觀測。 |
外部變形觀測墩 |
21 |
個 |
17 |
/ |
1次/1天 |
T9、T10、T11、T12在高程875m馬道層下方,已被水淹沒;其余測點,2016年5月納入外觀自動化,每天定時觀測。2019年6月新增2個外部變形觀測墩 |
|
垂直位移 測點 |
3 |
個 |
3 |
1次/1月 |
1次/1天 |
二等水準人工測量,于2019年3月停測,新建2個外部變形觀測墩納入自動化監測該區域變形 |
|
多點位移計 |
10 |
套 |
4 |
1次/1月 |
1次/3天 |
水平探洞改為多點位移計測量 |
|
GNSS |
6 |
個 |
6 |
/ |
1次/1天 |
末期加固工程新增 |
|
應力應變監測 |
錨索測力計 |
48 |
套 |
28 |
1次/1月 |
1次/3天 |
其中20套已無測值(包括封存、損壞) |
錨索測力計*(新增) |
12 |
套 |
12 |
/ |
1次/3天 |
末期加固工程新增 |
|
錨筋束測力計 |
36 |
套 |
23 |
1次/1月 |
1次/3天 |
其中13套已無測值(包括封存、損壞) |
|
滲壓監測 |
滲壓計 |
3 |
支 |
0 |
/ |
/ |
均已損壞停測 |
2016年5月在放空洞進口附近的山坡上布置TB09全站儀觀測站,對庫首右岸拉裂體和古拉裂體原有的外部變形測點進行測量機器人自動化觀測,并在TB09觀測站上安裝1套GNSS設備,通過GNSS實時觀測對全站儀觀測站的穩定性進行復核。2019年3月,在拉裂體末期加固工程范圍內新增了12套4芯錨索,6個GNSS測點,測點布置臨近原有的外部變形觀測墩。2019年6月,在馬道層新建兩個外部變形觀測墩代替馬道層水準測量。
本項目依托瀑布溝水電站庫區典型邊坡開展研究,通過巖土力學、工程地質學、系統工程學、信息工程學等多學科交叉和融合,以創新學術思想為先導并與工程密切結合,力圖有效提升庫區邊坡地質災害診斷和預警的精度。擬綜合運用現場觀測、材料試驗、離心模型試驗、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通過各種研究手段互相驗證、互為補充。重點突破邊坡安全極限和邊坡群耦合分析等基礎理論,形成基于“信息感知”的庫區邊坡地質災害智能診斷與預警系統,并開展工程應用,將庫區邊坡地質災害診斷和預警的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為瀑布溝水庫邊坡地質災害評價和預警提供科技支撐,也為建立庫區邊坡地質災害智能調控方案奠定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2.2招標范圍
結合大渡河瀑布溝水電站庫區邊坡地質災害預測預警的現實需求,開展“大渡河庫區邊坡地質災害智能診斷與預警系統研究”,項目開展地點為大渡河公司管轄的瀑布溝水電站及近壩庫岸邊坡,主要工作范圍包括:
(1)基礎資料收集及細化方案編制:在收集基礎資料的基礎上,對歷史記錄進行整理,擬定項目研究技術路線和具體工作方法等,形成具備組織實施的細化方案,通過審查后組織實施;
(2)關鍵理論和技術研究工作:包括邊坡地質力學特性演變機制、邊坡漸進破壞機理與安全極限特性、庫區邊坡地質災害智能診斷方法的理論研究;邊坡變形破壞的物理模擬、邊坡變形破壞的數值模擬以及邊坡信息感知的技術研究;
(3)智能診斷與預警功能實現:在資料分析和理論、技術研究的基礎上,設計研發智慧診斷和預警系統,采購必要的配套硬件設備,實現研究成果的功能應用,同時負責試運行期間的運維維護等工作,達到科學智能診斷和預警管控的目標;
(4)技術服務工作:包含系統現場部署及安裝調試工作,負責對研發的系統進行安全檢測,完成邊坡監測信息的初始化及歷史資料配置,開展必要的技術培訓,提煉項目研究成果(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及論文等),對試運行期間的監測與數據進行分析服務。
(5)項目評審及驗收:采用智能診斷與預警系統對水庫的典型和重點邊坡開展應用示范研究,進行系統的變形破壞模擬和地質災害診斷,可實現對重點邊坡地質災害的智能診斷和有效預警,可評價現有加固方案的合理性并給出邊坡治理優化方案。項目實施過程中將對關鍵階段工作進行評審,項目完工后組織專家驗收。
2.3計劃工期
本項目計劃服務期為自合同簽訂之日起28個月。主要進度計劃安排如下:
(1)合同簽訂后3個月內,開展現場調研和資料收集整理,編制完成《大渡河庫區邊坡地質災害智能診斷與預警系統研究細化方案》,通過專家審查。
(2)合同簽訂后15個月內,完成項目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究,提交階段研究成果報告。
(3)合同簽訂后20個月內,完成庫區邊坡地質災害智能診斷與預警系統研發,組織實施系統部署,開展水庫邊坡的地質災害診斷與預警系統試運行。
(4)合同簽訂后28個月內,完成合同約定的全部內容,完成相關知識產權申報及論文撰寫,提交最終研究成果報告和系統試運行報告,通過驗收。
3.投標人資格要求
3.1投標人應同時具備下列資格條件:
(1)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且為一般納稅人。
(2)近5年來(2015年1月1日至投標截止時間)具有邊坡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或巖土工程科學研究服務項目業績。
(3)擬任項目負責人應具有副高級(高級工程師或副教授或副研究員)及以上職稱,且具有5年及以上的邊坡地質災害或巖土工程科學研究相關工作經歷。
(4)擬任項目技術負責人應具有正高級(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或教授或研究員)職稱,且具有5年及以上的邊坡地質災害或巖土工程科學研究相關工作經歷。
3.2未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網站(www.gsxt.gov.cn)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未被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信用中國”網(www.creditchina.gov.cn)或各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中列入失信被執行人或失信黑名單;未被最高法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zxgk.court.gov.cn)列入失信被執行人清單;或未在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公司禁止投標名單內。
3.3單位負責人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關系(含母子公司關系)的不同單位,不得同時作為投標人參與本招標項目的投標,否則其各投標人的投標文件均作為廢標處理。
3.4本次招標不接受聯合體投標。
3.5本次招標采用資格后審方式。
4.招標文件的獲取
4.1 凡有意參加投標者,購標前必須完成供應商注冊,已注冊的投標人請勿重復注冊,注冊方法詳見本公告附件一。
4.2 招標文件購買時間:2020年04月14日 09時00分至2020年04月20日 16時30分。未按本公告要求獲取招標文件的潛在投標人不得參加投標。
4.3 招標文件每套售價每標段/包人民幣500.0元,售后不退。